4月16日,浙江省公布了该省新课改高考方案:从2009年起,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浙江是中国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比如高考平行志愿制,该省就是首先试行的省份之一。正因为如此,对浙江的这项改革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笔者认为,改革初衷或许是好的,但不可行。
可操作性差。高考制度目前存有不少弊端是事实,但从整体上说,成绩优秀、付出努力的学生,一般大都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力所能及的学校。浙江省现表示:除了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也将成为影响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如果按这种规定实行,则现行规则将被打破。众所周知,会考命题、考试过程和成绩评定的管理工作,远不能做到与高考那样严密,这一成绩如果与高考升学挂钩,阅卷老师不论地区间是否交换,都难免带上感情色彩掌握阅卷标准:或扬或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和不良竞争。
舞弊空间更大。高考透明度是中国高考录取环节最引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政府阳光工程的推行,虽然情况不断好转,但各类加分和照顾政策,依然影响高考公正和国民受教育权的公平。浙江声言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计入高考因素,那么试问所谓“综合素质”这样软性的标准如何掌握?教育部对高考学生有健康、政审等方面的标准,除此而外,哪样素质的学生该上好大学?谁也不会忘记,文革时期被推荐的工农兵学员都是“又红又专”的,但大多数是干部子弟。恢复高考制度是中国20世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今怎么又出现这类言论?
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配套。浙江教育部门在阐述改革理由时称: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将打破以往科目设置高度统一的模式,使不同类型的学校能选拔到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量力而考,减轻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压力,符合因材施教观念,有利于培养既有必备知识基础,又有个性和特长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大学是私有制,大学具有产业性质,破产与否;信誉质量如何,等等,由大学董事会决定,如何改革是校方的事,而且出于经济利益,他们也必须会设法把大学办好。但中国大学以公有为主,大学办好办坏,与具体的个人关系不小,但缺乏监督机制,责任人难以明确。更重要的是,它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应当为所有纳税人提供机会均等的服务,不能成为某些特殊成员的专享机构。公立大学有挖掘和培养受教育者潜力与特长的义务,没有拒绝普通学生的权力。
不论是以往的科举制度,还是当今的高考,都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就参考了中国科举考试。考试制度的内容如何改良,是值得商榷和研究之事,但非客观因素过多参与选拔过程,必将是众多贫民子弟提升生活地位过程中的人为灾难。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浙江高考改革的后果是增加了舞弊空间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