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有限,领导子女先请?
陕西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初中招生,却只接收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子女。校方对此的解释是: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资源有限,只好如此。
铜川一中新校区位于铜川市新区,因此亦称“新区校区”。铜川一中网站“新校区简介”栏目中,对新校区有以下介绍:“建设市一中新区校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着眼铜川教育长远发展、全面提升铜川教育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扩大重点中学教育规模,为入住新区市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20件大事之一。新区校区规划占地面积113355平方米(约170亩),总建筑面积95257.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亿元。”
而在铜川一中网站首页,设有鲜红炫目的2008年高考成绩喜报,喜报显示,2008年高考,铜川一中不仅包揽了铜川市文、理科状元,而且“一本上线人数345人,占全市上一本分数线752人的45.8%,仅新区校区一本上线人数就达到228人。”、“全市理科前十名中,市一中7人,新区校区4人;文科前十名中,市一中有8人,新区校区6人。”可见铜川一中新校区不仅硬件过硬,其教学水平、高考升学率在铜川市也独占鳌头。如今,这个在铜川市教育资源中占有绝对份额的公办学校,却指名道姓地只对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开放,一件“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20件大事之一”,却成了专向领导子女提供教育“特供”的“私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有教育公平在,弱势者还有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境遇的一线希望。与此相对,强势者必然有破坏教育公平的强烈动力,以便垄断教育资源,达到强势者通吃而且辈辈通吃的目的。因此,社会舆论才不惜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年复一年地紧紧盯住高考方式的每一点改变,唯恐这最后也最重要的公平,被腐败和不公所侵蚀。而强势者则提早采取迂回战术,把对教育资源的抢占一步步提前,条子生、择校生屡禁不止,背后无非是权力和金钱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吃多占。
但无论以往条子生、择校生背后的权力、金钱表现得多么贪婪,都远不及此次铜川一中的做法如此赤裸。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集中了如此优势的教育资源、耗费了纳税人1.2亿资金的公立学校,却只向公务员子女开放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规则,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更是公然践踏了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原则。
浏览铜川市一中网站,看到的如同一间经营得法、打遍业界无敌手的垄断公司,却完全无法看到学校管理者对教育公平原则的尊重、对教育事业所肩负社会责任的体认。挂在网站首页,津津乐道地张扬其“教学成就”的喜报,固然足以证明铜川一中在本市教育市场上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但这种垄断却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铜川一中已经在当地严重扭曲的教育环境中,被娇纵和催生为一个教育的怪胎。而这样一个怪胎得以恶性快速发育,与它对公务员子女的定向招收,显然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任何人都不难从这份“家长名单”中,看出与铜川一中新校区宏大气魄之间的关系。
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一向被视为中小学生难以丛恶性竞争中脱身的原因,但如果优质教育资源都像铜川市那样,垄断性地集中到铜川一中,然后再“特供”给领导们的子女,那其他优秀学子们的竞争会激烈乃至惨烈到什么程度,也就不言而喻。
铜川市教育局有关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正在“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面对如此公然违法、悖理的做法,理当立即制止才对,哪里容得软绵绵的“设法”。然而,教育局领导子女也在“特供”名单之内,“设法”一说也就不难理解。如果不出所料,他们所“设”之“法”,一定是在不影响领导子女入学的前提下,“设法”增加若干名额以平民怨,却依然不会按照公平教育的本来原则,对自己的子女与百姓的子女一视同仁。
版权声明:以上关于厦大家教网-教育资源有限,领导子女先请?的文章内容属于厦大家教纯公益完全免除中介费,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